涂光炽(1920~2007),男,原籍湖北黄陂,生于北京。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及地球化学家。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9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早年参予和领导了祁连山综合地质考察。在铀矿地质方面提出了改造成矿理论,并推广到其他一些矿床。领导了地球化学所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了岩石矿床多成因观点。70年代至今,从事层控矿床、铁矿及金矿研究。提出我国层控矿床形成机制、发育特征,我国富碱侵入岩带特征,及我国金矿类型、找矿方向与北疆矿床分布规律等见解,为矿床地球化学事业做出了贡献。最近从事超大型矿床及低温地球化学研究,已提出我国超大型矿床时空分布特点和西南大面积低温热液成矿域等观点。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涂光炽先后培养了30多名研究生,其中不少已是各学科领域的骨干、权威。他向大家传授了他治学思想的精髓:“设想要海阔天空,观察要全面细致;实验要准确可靠,分析要客观周到;立论要有根有据,推论要适可而止;结论要留有余地,文字要言简意赅。”他一贯重视野外地质工作实践与室内系统研究的结合,始终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