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与创新阶段(1998—至今)

作者: 时间:2019-12-09 点击数:

1998年,资源学院利用“211工程”建设的契机,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室改革,成立了学院实验中心,统一管理实验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将重砂实验室拓展为重砂与选矿实验室,新增了地学信息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和大冶、个旧等多个野外实习基地和野外实验室。实验(践)教学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是有了这些良好的实验条件作支撑,矿产勘查专业博士研究生李新忠于1998年以其题为《中、大比例尺矿产统计预测专家系统的研制》的学位论文一举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和国家优秀博士论文,成为整个地质大学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学生。

进入21世纪,我国矿产资源勘查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方面,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做后盾;另外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勘探与开采,很大一部分老矿山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处境,急需外围及深部找矿,以解矿山燃眉之急。矿产资源的勘查深度和难度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地质院校尽快探索深部矿产勘查新理论、新方法,培养新型固体矿产勘查专业技术人才,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在这种新形势下,以赵鹏大院士为带头人的科研教学集体提出了“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非传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础研究等新理论、新思路,将固体矿产勘查学科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翟裕生院士、姚书振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教学集体提出的区域成矿学、造山带成矿学等新理论与新方法,将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我国地质大调查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青年科学家成秋明教授因在非线性矿产资源预测评价领域的突出学术成就而被授予“克伦宾奖章”,并被推为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副主席、执行主席,主持理事会工作;郑有业教授因对西藏驱龙超大型铜矿地质勘探的贡献而获得“黄汲清青年野外地质工作者奖”,另有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以2007年赵鹏大院士任大会主席的第12届国际数学地质年会(IAMG)在北京召开为标志,表明了我校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由于中心高水平教师均直接参与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大学生实验(践)教学工作,这些成果大多都及时进入本科生的专业教学课堂或转化为新的实验教学项目。

随着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基地班的建设和国家及湖北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等实施,涌现出一大批可喜成果,其中包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连续三次(1996,2004,2007年)在全国同类专业评比中排名第一,资源勘查工程(国家一类特色专业)被评为A++专业(2007,教育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获得国家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和一级重点学科(2003和2006年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蝉联本学科综合排名第一);“地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填图系统”和“地质类理工科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与途径”等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新型地质工科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和“发挥传统优势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相关新专业的成功拓展”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与《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实习指导书》2007年获“湖北省100种好书”称号;《矿产勘查与评价》和《矿床学》2002年获得湖北省优质课程,《资源勘查理论与方法》、《矿床学》和《资源信息系统》2006年获得湖北省精品课程,《资源勘查理论与方法》2007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与之相配套的实验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实验项目不断推陈出新、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方兴未艾、野外实践创新基地和野外实验室不断做大做强。2008年,以固体矿产和油气资源为核心的“矿产(含能源)资源勘查工程教学团队”成功申报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此外,随着一系列包括实验教学在内的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的实施,产生了《高等地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学位点立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地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和《创办资源类优势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等一批带有总结性的教学研究类专著。

为了适应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资源学院实验中心固体矿产部分经进一步整合成立“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实行“分层次、模块化”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强化成矿新理论、找矿新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并将现代高新探测与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验教学环节中去,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西部恶劣自然条件下的矿产勘查、深部找矿和境外风险勘查等工作的需要。2004年原地质矿产部开放实验室更名为国土资源部“资源定量预测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与其它地质学基础研究实验室联合,于2005年成功申报“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地质事件及其成矿响应、成矿系统与深部资源定量预测等被列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攻方向之一。中心大多数骨干教师同时兼任这两个重点实验室的固定研究人员或流动研究人员,为其指导的大学生进入重点实验室创新基地开展研究创新性实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至此,固体矿产勘查拥有了从野外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与实验创新平台,推进以“认知性方法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为核心的“3+1”实验教学模式,重点在“严”、“基”、“新”字上做文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近年来的改革成果在2008年6月召开的中国地质大学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研讨会上进行了报告。

重视实践、鼓励创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明显的优势,效果也十分突出,如中心成立以来,资源勘查专业的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心与重点实验室里做出了可喜的成绩,概括起来有:国际数学地质协会学生研究奖励基金3项、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项、国际岩石力学年会优秀论文奖1项、全国高校GIS新秀奖1项、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2篇和提名奖论文11篇、湖北省挑战杯二等奖1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李四光计划”5项等。

通过多年来的实验教学改革,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探索出了一条蓬勃发展之路:①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高水平的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的同时负责相应实验课的教学,直接参与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本科生实验(践)教学工作;②积极面向国家需求,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验项目,并与时俱进地更新实验教学科目和内容。

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